摩尔定律曾预言集成电路的晶体管密度每两年翻一番,驱动着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。如今,在物理极限的挑战下,半导体行业通过纳米级工程技术的创新,正以新的方式延续这一定律的“精神”。这些突破不仅关乎芯片本身,更深刻影响着电容器、传感器、整流桥等基础电子元器件的设计与应用前景。
纳米级制造技术的演进与挑战
晶体管作为芯片的基本单元,其尺寸持续微缩是提升集成度和性能的核心。当传统平面工艺逼近物理极限,三维结构技术成为关键突破口。
* FinFET晶体管:通过将沟道竖立形成鳍状结构,显著增强栅极对沟道的控制力,有效抑制漏电流,使工艺节点得以推进到16nm、7nm乃至更先进水平。(来源:IEEE)
* GAAFET(环绕式栅极晶体管):作为FinFET的继承者,GAAFET采用纳米线或纳米片沟道,栅极材料从多个方向完全包裹沟道,提供更优的静电控制能力,是突破3nm及以下节点的核心技术。(来源:IMEC)
介电层与金属互连的革新同样关键。高K金属栅(HKMG)技术用高介电常数材料替代传统二氧化硅,在极薄厚度下维持良好绝缘性。后段制程(BEOL)中引入钴、钌等新型互连材料,以及空气隙(Air Gap)等低K介质,有效降低RC延迟和功耗。
材料科学与封装技术的协同突破
单一依靠结构微缩已不足以支撑持续进步,新材料与新封装技术提供了更多维度。
* 硅以外的沟道材料:如锗硅(SiGe)、III-V族化合物(如砷化镓、磷化铟),因其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,被探索用于提升特定性能。
* 二维材料:石墨烯、二硫化钼(MoS2)等二维材料因其原子级厚度和优异的电学特性,被视为未来超薄晶体管的候选材料。(来源:Nature Materials)
* 先进封装技术:2.5D封装(如硅中介层)、3D封装(如芯片堆叠)、Chiplet(小芯片)技术通过将不同工艺节点、不同功能的芯片模块化集成,在系统层面延续性能提升,并显著影响外围元器件布局。
纳米级突破对电子元器件的深远影响
半导体芯片的纳米化趋势,对构成电子系统基础的各类元器件提出了更高要求,也创造了新机遇。
电容器:小型化与高性能的平衡
芯片供电电压降低但电流密度增大,对电源完整性要求更严苛。去耦电容需更靠近芯片放置以抑制噪声,驱动了对超小型、低ESR/ESL、高容值多层陶瓷电容(MLCC)和钽电容的需求。芯片内部集成深沟槽电容(Deep Trench Capacitor)技术也得到发展。
传感器:集成化与智能化
纳米制造技术使MEMS传感器(如加速度计、陀螺仪)的尺寸更小、精度更高、功耗更低。同时,传感器融合和边缘AI芯片的发展,要求传感器具备更强大的本地信号处理能力,与纳米级处理器更紧密协同。
整流桥与功率器件:效率与散热的挑战
虽然整流桥等分立器件通常不采用最先进纳米工艺,但系统整体小型化和效率提升需求迫切。这要求整流桥具有更低正向压降(Vf)以减少损耗,更高结温耐受能力以适应紧凑空间散热挑战。MOSFET和IGBT等功率开关器件则持续受益于沟槽栅、超结等结构优化。
结语
半导体芯片在纳米尺度上的持续突破,通过结构创新、材料革命和先进封装,正以多元化方式延续摩尔定律的精神内核。这不仅推动了计算、存储核心性能的跃升,更深刻重塑着电容器、传感器、整流桥等基础电子元器件的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。未来,电子系统将朝着更高集成度、更优能效比、更强智能化的方向加速演进,基础元器件的创新将是支撑这一进程不可或缺的基石。